自考报名

成教报名

在线咨询

返回顶部

023-65385726
023-65385727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热门专业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成伯清教授为国际社会与法学院师生作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21-11-18

11月17日晚上6点30分,由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举办的“社会学专业办学十周年(2011-2021)学术名家讲座”第十四讲通过线上腾讯会议成功举行。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成伯清教授应邀作题为《自我、中介与社会:作为情感机器的互联网》的学术报告,共计230余名师生聆听了本次报告。

在讲座开始前,成伯清教授与我院部分教师共话我校社会学学科专业发展,以线上座谈会的方式对我院社会学学科专业建设进行指导。在交流会谈中,学校党委副书记苟朝莉首先致欢迎辞,她向成伯清教授表达了感谢,感谢成教授对我校社会学学科专业发展的支持,感谢成伯清教授百忙之中不辞辛苦为我院师生讲学,殷切希望成教授对我校社会学学科专业发展把脉导航,提出宝贵意见。接着,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院长林移刚教授就学院整体概况、学科专业发展历程、师资力量、办学特色、办学成果、未来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及挑战进行了介绍,并表达了希望得到成伯清教授指导的真诚期望。成伯清教授就前述提到的各种问题与参会老师们进行交流,他肯定了川外社会学学科专业目前已取得的成就,提出了希望借助外语院校的独特优势,重视跨学科合作,坚持及拓展“专业+外语”的复合学科专业特色,如和外语专业科研团队合作,在国际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同时他也认为学术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学科专业的长远发展,老师们还需继续努力,再接再厉,凝聚主题、打造方向,产出更多具有影响力的代表性成果。

讲座于晚上7点准时开始,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副院长邓晓梅担任主持人,她对成伯清教授的研究领域和学术成果进行了介绍。讲座中,成伯清教授从现代社会的情感失范入手,提出“解决情感失范的出路是互联网吗”这一引人思考的问题。接着,他以孤独感为情感失范的切入点,依次从“孤独与分离式自我”、“加为好友”与“一起孤独”、“情感机器与网络狂欢”、“中介化还是无中介?”4个部分,向大家分别阐述了现代社会的孤独状况、互联网使用与孤独感的交互影响机制、互联网作为情感机器而形成的网络狂欢以及互联网时代的无中介问题。成老师指出,个体化的进程导致了日益孤独的现实,互联网社交媒体并未改变人际关系的疏离。虚拟世界短暂的情绪波动取代持续深层的现实情感联系,加剧了个体亲密性圈层的塌陷和中介性联系的缺失。个人与群体的直接贯通,自我与社会的短路式对接的“去中介性”是互联网时代的核心问题,自我与社会之间情感纽带的瓦解,是互联网时代的突出效应。

成伯清教授的报告极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讨论热情,同学们在留言区踊跃提出自己的看法、问题和困惑,希望向成老师请教。如朱姝同学提出了未来在互联网继续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保持相对理性的问题;刘夏飞同学提出了我们应该如何约束规范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促进新的社会关系的形成;胡永奇和刘蒙利同学则分别提到了我们如何应对单调乏味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工作如何有效介入以减少服务对象内心的孤独感等问题。成伯清教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耐心地一一解答,与大家亲切交流。同学们也纷纷留言,表达对成老师的感谢和对报告的高度认可。

邓晓梅也对成教授带来的精彩报告表达感谢,并谈了自己的感受与收获。她指出,这是一场有高度、有深度的高水准学术报告。讲座内容极具前沿性、思想性和现实性。从报告中充分感受到了成教授知识广博、视野开阔、见解深刻,既与国内外诸多经典研究有充分对话,又展现了原创性的理论贡献。通过成教授的报告,充分感受到了社会学的魅力和学术大家的风范。

最后,林移刚院长对成伯清教授的指导和讲学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讲座圆满结束。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壮志路33号四川外国语大学东区(山下)培英楼123室(自考实验项目)
电话:023-65385726 传真: 023-65385295 邮编:400031
023-65385726
周一至周日9:00-24:00
联系在线客服报名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资讯 通知公告 行业动态 考试政策 报考指南 技巧心得 综合新闻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成伯清教授为国际社会与法学院师生作学术报告

发布:$cms.format($article.publishDate)

11月17日晚上6点30分,由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举办的“社会学专业办学十周年(2011-2021)学术名家讲座”第十四讲通过线上腾讯会议成功举行。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成伯清教授应邀作题为《自我、中介与社会:作为情感机器的互联网》的学术报告,共计230余名师生聆听了本次报告。

在讲座开始前,成伯清教授与我院部分教师共话我校社会学学科专业发展,以线上座谈会的方式对我院社会学学科专业建设进行指导。在交流会谈中,学校党委副书记苟朝莉首先致欢迎辞,她向成伯清教授表达了感谢,感谢成教授对我校社会学学科专业发展的支持,感谢成伯清教授百忙之中不辞辛苦为我院师生讲学,殷切希望成教授对我校社会学学科专业发展把脉导航,提出宝贵意见。接着,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院长林移刚教授就学院整体概况、学科专业发展历程、师资力量、办学特色、办学成果、未来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及挑战进行了介绍,并表达了希望得到成伯清教授指导的真诚期望。成伯清教授就前述提到的各种问题与参会老师们进行交流,他肯定了川外社会学学科专业目前已取得的成就,提出了希望借助外语院校的独特优势,重视跨学科合作,坚持及拓展“专业+外语”的复合学科专业特色,如和外语专业科研团队合作,在国际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同时他也认为学术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学科专业的长远发展,老师们还需继续努力,再接再厉,凝聚主题、打造方向,产出更多具有影响力的代表性成果。

讲座于晚上7点准时开始,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副院长邓晓梅担任主持人,她对成伯清教授的研究领域和学术成果进行了介绍。讲座中,成伯清教授从现代社会的情感失范入手,提出“解决情感失范的出路是互联网吗”这一引人思考的问题。接着,他以孤独感为情感失范的切入点,依次从“孤独与分离式自我”、“加为好友”与“一起孤独”、“情感机器与网络狂欢”、“中介化还是无中介?”4个部分,向大家分别阐述了现代社会的孤独状况、互联网使用与孤独感的交互影响机制、互联网作为情感机器而形成的网络狂欢以及互联网时代的无中介问题。成老师指出,个体化的进程导致了日益孤独的现实,互联网社交媒体并未改变人际关系的疏离。虚拟世界短暂的情绪波动取代持续深层的现实情感联系,加剧了个体亲密性圈层的塌陷和中介性联系的缺失。个人与群体的直接贯通,自我与社会的短路式对接的“去中介性”是互联网时代的核心问题,自我与社会之间情感纽带的瓦解,是互联网时代的突出效应。

成伯清教授的报告极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讨论热情,同学们在留言区踊跃提出自己的看法、问题和困惑,希望向成老师请教。如朱姝同学提出了未来在互联网继续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保持相对理性的问题;刘夏飞同学提出了我们应该如何约束规范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促进新的社会关系的形成;胡永奇和刘蒙利同学则分别提到了我们如何应对单调乏味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工作如何有效介入以减少服务对象内心的孤独感等问题。成伯清教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耐心地一一解答,与大家亲切交流。同学们也纷纷留言,表达对成老师的感谢和对报告的高度认可。

邓晓梅也对成教授带来的精彩报告表达感谢,并谈了自己的感受与收获。她指出,这是一场有高度、有深度的高水准学术报告。讲座内容极具前沿性、思想性和现实性。从报告中充分感受到了成教授知识广博、视野开阔、见解深刻,既与国内外诸多经典研究有充分对话,又展现了原创性的理论贡献。通过成教授的报告,充分感受到了社会学的魅力和学术大家的风范。

最后,林移刚院长对成伯清教授的指导和讲学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讲座圆满结束。

 

023-65385726
周一至周日9:00-24:00
地址: 重庆市沙坪坝区壮志路33号四川外国语大学东区(山下)培英楼123室(自考实验项目)
电话:023-65385726
传真:023-65385295
邮编:400031